資產評估價值應該選擇什麼方式?
作者:管理員
2025-07-23 23:06:35 ‧ 53次閱讀
資產評估價值應該選擇什麼方式?

在企業進行資產管理與財務策略規劃的過程中,不動產估價機制與銀行端的估價結果往往會直接影響資產負債表、融資條件與整體企業價值的呈現。企業若需進行資產重新估值(Revaluation),常見的目的包括:增強資產負債表的可貸款價值、籌資需求、重組計劃或是為併購與上市做準備。本文將從企業財務分析的角度探討兩種估價管道的差異,並分析在何種情況下,何者對財務操作更加有利。

一、不動產估價的兩種主要機制比較:

項目不動產估價師 (民間估價)銀行端估價
目的財報揭露、投資分析、稅務調整等放款風控、擔保品控管
基準市場實價、收益法、重置成本法等偏向保守,常以擔保清算價、區域放款基準價
彈性與主觀性高,可針對實際使用價值、整體開發潛力作估值較僵化,依照內部模型與擔保價值管控機制進行
認定機構須為持牌估價師,或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估值顧問由合作估價公司配合銀行放款政策作估值
用途適合財報資產重估、投資分析、企業交易與整併估值銀行抵押、放款風控與利率計算

二、以資產重估對企業報表的影響為例

1. 資產負債表(Balance Sheet)影響

透過民間不動產估價,可依《IFRS公允價值準則》將不動產價值調整為更貼近市場實價的水準,例如從原始成本(Historical Cost)調升至市場公允價值(Fair Market Value),對應帳上資產增加,進而提升資產總額與股東權益(Equity)

📌 財務指標改善:

  • 資產報酬率(ROA):若同時提高資產與營收的匹配程度,有助改善ROA。

  • 負債比(Debt to Asset)下降:同樣總負債下,資產增加使負債比例下降,有助於降低風險評等。

2. 融資能力與現金流影響

若透過銀行估價,儘管保守但為擔保品的實際放款依據。銀行通常採「清算價值」估法,估價較低,貸款成數也可能因風控因素受到限制(如七成或六成貸款比率)。
然而若先以民間估價重估資產,經會計師認列至財報,再以新資產負債表向銀行提出融資需求,有可能改善財報結構後提高放款額度

📌 加分效果:

  • 利用不動產重估提升資產帳面價值,改善企業淨值與利息保障倍數(Interest Coverage Ratio)

  • 銀行端放款政策亦可能因此參考重估後的財報,提升授信額度


三、企業不同情境下的適用選擇:

情境建議估價管道原因與目的
財報優化、準備IPO或增資✅ 民間不動產估價(四大會計師/估價師)可合法調整資產價值,提升淨值與吸引投資人
申請融資、重整銀行授信額度✅ 初期民間估價 → 銀行估價先提高帳面價值,再爭取銀行更高貸款成數
企業併購談判或重組資產包裝✅ 民間估價可針對整體開發價值與長期收益評估,爭取更佳估值
短期抵押或貸款操作✅ 銀行估價實際放款依據仍須依銀行授信模型辦理

四、風險與注意事項:

  1. 估值高不等於變現快:即便重估後資產價值提高,若無實際現金流支撐,仍可能導致資產泡沫化印象。

  2. 財報揭露需符合準則:依《IFRS 13》,需揭露估價方法、假設前提與第三方估價機構資料,避免財務粉飾之疑慮。

  3. 銀行估價彈性小:再高的市場估價,若銀行認定價值偏低,放款仍將受限。


企業資產估值

企業財務操作與資產管理策略的角度來看,民間估價機制在提升資產帳面價值與優化報表結構上,具備更高的操作空間與策略彈性;而銀行估價則適用於實質的融資行為,為擔保授信的依據,較為保守。

最佳做法為兩者並用:
先以民間估價提高資產重估價值,透過會計師與評價報告合法認列至財報,再以優化後的財報結構,與銀行談判貸款條件,有助於爭取更有利的資金調度與營運資金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