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傳統觀念裡,許多企業或法人在評估持有不動產的稅負時,直覺地認為:「房屋現值越低越好!」理由無他,房屋稅與地價稅乃是每年實打實的現金支出,若建物現值較低,自然可以壓低持有成本。然而,這樣的單一觀點可能讓您錯失了一個關鍵財務策略——稅盾效果(Tax Shield),讓「高造價建物」反而成為企業獲利與節稅的雙贏武器。
房屋現值高竟是財務優勢?掌握「稅盾效果」讓不動產變印鈔機!
傳統觀點:低建物現值=低稅負
以房屋稅為例,計算基礎為房屋現值乘以稅率,因此許多業主傾向讓建物現值維持在較低水準,甚至刻意不申請使其符合堪用狀態,以避免進入課稅基礎。從稅務稽徵的邏輯來看,這樣的確能降低每年的持有稅負,表面看來非常合理。
但這樣做是否真的划算?當建築物價值低估,其在財報上的折舊金額也相對偏低,而企業正是藉由「折舊費用」作為稅盾的重要來源。這就引出了另一個關鍵觀點:折舊=節稅武器!
財務觀點:高造價建物創造「稅盾效果」
所謂「稅盾效果」,指的是企業藉由合法列報可扣抵的費用(如折舊、利息等),來降低應稅所得,進而達到減少實際稅負的目的。在企業財務中,折舊費用並非現金流出,但卻能降低稅前淨利,進而減少營所稅的支出,是企業在報稅規劃中不可忽視的關鍵手段。
讓我們舉個簡化的例子:
假設建物造價為 5,000 萬元,可採 20 年線性折舊,每年折舊 250 萬元。
若營所稅率為 20%,每年因折舊可減少的稅負為 250 萬 × 20% = 50 萬元。
這筆 50 萬元,就是稅盾效果實質帶來的節稅現金利益。而若建物現值僅認列 2,000 萬元,則同樣條件下的稅盾僅剩 20 萬元。兩者的稅盾差距在 30 萬元以上。
更進一步的是,若該建物為出租使用,每年產生租金收益,企業能藉由高額折舊費用對沖這部分租金收入,形成收益與成本之間的平衡,有效壓低課稅所得。不但降低繳稅金額,還讓資產在帳面上維持穩健報酬率。
適用對象:法人公司比個人更適合運用
值得注意的是,「稅盾效果」在法人持有的不動產中發揮效益最大。原因在於法人可將折舊列為費用抵稅,並搭配收益配比達到節稅;反觀自然人即便持有高價建物,在所得稅申報中卻難以享有完整的費用列舉,稅負效益有限。
因此,對於以出租、營運或未來轉售為目的的不動產,公司法人若能精準掌握建物造價評估與折舊配置,實質上能創造每年穩定的稅盾效益,讓資產變成公司的現金流「發電機」。
行銷觀點:善用專業評估與報稅規劃,創造資產最大效益
如果您是法人持有廠辦、商辦、或計畫長期持有營業用不動產,建議與具備專業知識的地政與會計顧問合作,重新評估建物造價與報稅架構。透過正確認列建物價值,不僅在帳面上反映資產實力,也在現金流與稅務上發揮最強槓桿。
在現行稅制下,高建物價值不再是負擔,而是資產的加速器。與其追求短期稅負降低,不如運用財務策略拉高企業的整體報酬率。懂得使用稅盾的人,才是真正讓資產「邊賺邊省」的贏家。
📌 小結:
傳統認知強調壓低房屋現值來減稅。
財務策略強調藉由高折舊創造稅盾效果。
對公司法人而言,高造價建物有助提升現金流與節稅效率。
結合評估、會計、租賃規劃,打造企業不動產財務最強防線。
如果你對企業不動產的「稅盾布局」感興趣,歡迎來聊聊,讓資產成為你最強的現金流夥伴!
📞 豐驛不動產 |專辦廠辦仲介
豐驛不動產 02-86919992 0928-041-327 柏叡